Gaming Solution / 電競部品
-
「A+N」入門高C/P首選,ASUS TUF Gaming FX505DU電競筆電剽悍來襲
華碩近期發表兩款新的入門級電競筆電:ASUS TUF Gaming FX505 / FX705,前者為15吋、後者為17吋。TUF Gaming系列電競筆電一向主打的是平價等級的入門玩家首選電競筆電,而FX505/705雙筆電系列產品有過多次改版,先前的版本是AMD的版本,該筆電搭載AMD Ryzen處理器和AMD Radeon RX系列顯示卡。 而這次推出的FX505和FX705新機則是ASUS旗下首款搭載AMD Ryzen處理器及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顯示卡組合的電競筆電,並且搭配最高120Hz螢幕更新率的IPS FHD螢幕,讓玩家能夠以經濟實惠的價格獲得優秀的遊戲體驗。這次小編收到的TUF Gaming筆電具體型號是FX505DU,至於其效能表現如何,就讓小編來迅速帶玩家們「匹乓」(台語:聞香)囉! FX505DU的外型極具質感,上蓋配色是「戰斧黑」的色系,以低調的黑鉻色鋁金屬材質搭配噴砂外裝,並且放上金色的「ASUS」LOGO,不只增加品牌信仰,同時也為FX505DU帶來高階精品的氣息。 此外,上蓋也採用FX系列的放射X狀外型設計,給人非常硬派的外放風格,但卻又有低調內斂的氣息感,讓喜歡玩遊戲的電競玩家即使要將FX505DU帶出門也能很有質感,這也應證了TUF Gaming的系列定位。 翻開筆電內部,這次FX505DU螢幕採用15.6吋FHD IPS面板,具備170度的廣視角,邊框用上ASUS獨家的NanoEdge設計,邊框厚度最薄處僅6.5mm,有效降低機身大小,整體的視覺沉浸感非常優秀。 來到筆電的C面鍵盤部分,視覺上以垂直髮絲紋設計為主,創造出精品般的質感特色,觸控板左右兩側有特殊稜角設計的區塊,該區塊以水平髮絲紋設計為主。在右側還印上有「TUF GAMING」商標,整體外型的設計給人一種硬派氣息濃厚的風格。 來看看FX05DU筆電的其他周邊配件吧!除了主要的充電線和變壓器以外,箱內還有一TUF Gaming背包,以及TUF Gaming M5電競滑鼠,TUF Gaming給的誠意十足阿! 在看效能測試結果之前,容小編快速介紹一下這次FX505DU的重點硬體規格。處理器搭載AMD Ryzen 7 3750H,記憶體為8GB DDR4-2400,最高可達32GB。顯示卡的部分則是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兩者的結合將能為玩家帶來新一波高C/P電競筆電選擇。 實際遊戲測試方面,小編找了《虹彩六號》以及《天命2》兩者作為演示標準,測試畫質都是預設的高畫質等級,在《虹彩六號》內建的跑分測試中,遊戲以「極高」畫質進行測試,獲得平均 FPS的極高表現。 而在《天命2》遊戲中,高畫質水準下整體的畫面顯示非常不錯,FPS表現來看,平均表現則是有65~80 FPS的水準,整體的表現都十分流暢。 FX505導入ASUS的Armoury Crate系統,在軟體中可即時看到各項筆電目前的基本資訊如CPU頻率、記憶體和儲存空間使用狀況、負載等等,並且提供多種預設的系統模式,方便玩家隨時針對不同需求快速切換。此外,Armoury Crate還提供系統設定檔功能讓玩家可隨時切換,可設定開啟不同模式下,Win鍵、觸控板、ROG鍵和螢幕快顯、以及部分應用程式是否開啟等功能配置。 整體來說,這次TUF Gaming新推出的FX505/FX705雙機仍是維持著TUF Gaming的產品精神:高C/P值入門機,外型上FX505依然擁有低調卻不失精品氣息的霸氣硬派外型,在內裝上,採用AMD Ryzen 7 3750H處理器以及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後,整體的效能表現得以提升,多數市面上的遊戲都能擁有不錯的流暢體驗。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NT$37,900元
-
TEAMGROUP MP34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效能卓越售價實惠固態硬碟!
十銓(Team Group)推出的MP34 SSD,是繼MP32入門款之後,再次推出主打效能級M.2 SSD市場的利器,這次直接採用PCIe 3.0 x4介面設計,支援NVMe 1.3協定,產品容量共有256GB/512GB/1TB可讓消費者選擇。相較於上一代的產品來說,效能提升非常明顯,值得效能玩家們注意! 包裝以純白色主題色系為主,正面可以看到裡面的SSD,背面則標示產品規格、運作環境、官方效能數據,以及簡易安裝指引。在效能方面,官方標示512GB版本具有循序讀寫達3000 / 1700 MB/s的效能,1TB版本則提供高達3000 / 2600 MB/s的效能,至於4K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190K與160K。至於總寫入資料量,512GB/1TB個別是800TB / 1660TB。簡單來說,算是非常優異的一款效能級SSD! 在IC用料方面,採用Phison PS5012-E12-27主控晶片,搭配TABBG55A1V (3D TLC NAND)顆粒兩顆,共512GB的存取容量,再搭配SK hynix H5AN4G8NBJR UHC (DDR4-2400 512MB)緩衝記憶體一顆,使其存取效能提升,能提供比SATA SSD快約5~6倍效能,且整體效能表現,並不輸國外SSD大廠的產品! 實測512GB的版本,發現CrystalDiskMark循序讀寫高達3446.4 / 2098.1 MB/s,超越官方的數據標示,表現卓越。至於AS SSD Benchmark的4K-64Thrd的隨機讀寫表現中,實測也有433K / 506K IOPS。而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不同讀寫區塊的表現來看,16KB單位的讀寫即可衝上1.08 / 1.04 GB/s,256KB單位的讀寫即可飆到2.94 / 1.95GB/s。由此可知大檔案的讀寫效能,都可達到近 3GB/s與2GB/s。 若看HDTune Pro的連續讀寫測試圖,可發現讀取速度平均可以維持1535MB/s,至於寫入速度則是上下跳動,最高達近1GB/s,平均值大約800MB/s。因此在長時間的讀寫之下,只要有裝上主機板的M.2散熱片來幫助散熱,就能擁有不錯的讀寫效能。 除了效能表現優異之外,官方全系列SSD產品都有提供自家T-Force SSD ToolBox軟體下載,具備檢視資訊、診斷、抹除,以及磁碟複製功能。且採用的是綠色軟體,免安裝即可執行,等於一套軟體就搞定所有SSD所需要的功能,以方便需要進行資料遷移、複製的玩家們使用。 整體來看,Team Group MP34 SSD,以PCIe 3.0 x4傳輸介面設計,採用Toshiba Gen3 BiCS 3D TLC FLASH顆粒,並搭載Phison高階控制器,以及搭配南亞的DDR4 2400記憶體當存取緩衝區,提供絕佳的資料存取效能,讓實際的循序讀寫表現能夠突破3GB/s、2GB/s的水準,而隨機讀寫的表現也不錯,使其成為電競級的SSD。 這款SSD官方提供3年保固,售價也比其他大廠實惠。因此,適合需要高效能、價錢也夠漂亮的玩家們選購! 連結=(01) PNY CS1031 1TB M.2 2280 SSD實測開箱,NVMe Gen3x4物超所值入門型固態硬碟![http://www.pcdiy.com.tw/detail/24815]
-
視覺觸覺兼顧還有降噪、Razer HAMMERHEAD入耳式ANC降噪耳機試用
Razer(雷蛇)日前搭配自家電競手機Razer Phone 2,推出了一款入耳式的ANC降噪遊戲耳機「Razer Hammerhead USB-C ANC」(下稱Razer Hammerhead),雖然說是為了配合Razer Phone 2推出的遊戲耳機,但還是可以適用於目前市面上多數採用USB-C的Android手機。 Razer Hammerhead耳機外盒維持Razer旗下產品的一冠特色,以黑、綠為主要配色,打開外盒後就會直接看到Hammerhead耳機本身,底下還有提供一個耳機包,該耳機包提供一個小掛勾方便掛在背包上。 在材質的使用方面,耳機整體使用鋁合金框架結構,在顏質和觸感方面都有加分的效果。線材部分在耳機處採用矽膠線強化使用時的觸感,數據線的地方則是使用編織線線材,以便提高使用耐久度。 除此之外,Razer Hammerhead耳機在插上USB-C連接埠並正確辨識後,耳機處的Razer三頭蛇信仰Logo就會亮起招牌綠光超帥氣! 硬體規格部分,Razer Hammerhead採用雙驅動單元技術,整合動態單元以及平衡電樞單元,並支援ANC主動降噪功能。新加入的DAC和ANC降噪模組共同整合在線控的位置,提供24bit/96khz的音效品質。整體來說音效品質還不賴,雖然是為了玩遊戲而生,但用來聽音樂的話,也能有不錯的聆聽體驗,玩家們若是不想使用耳罩式耳機的話,Razer Hammerhead USB-C ANC入耳式耳機輕巧好攜帶的外型,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喔!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官網:
-
Intel Xe顯示卡原型真面目曝光,GDC 2019發表第9代Core H行動處理器、第11代內顯與全新軟體介面,宣示搶佔電競市場企圖心旺盛
近十幾年來,電競活動經常性在世界各地舉辦,且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搭配各軟硬體廠商紛紛推出高價位的電競產品,將電競市場推往高峰,每年持續成長。當各大硬體廠商都有推出自家的電競產品之際,Intel除了推出更高效能的處理器、更快速的儲存產品之外,在顯示卡方面幾乎只能交出一個N/A的成績(編按:請選NVIDIA或AMD的方案)。 雖說Intel也非常積極贊助各種電競活動,但所謂的高效能電競硬體的金三角(GPU、CPU、SSD),真的是缺一不可,尤其GPU又是擺在第一!每次列出硬體配備時,除了在CPU有Intel名字之外,GPU都只能顯示N/A (NVIDIA或AMD)。不過,最近Intel真的是鐵了下心,不想在GPU領域繳白卷,因此除了在去年挖角前AMD顯卡大將之外,更預計要在2020年推出自己的獨立顯示卡,以讓其硬體金三角能站得更穩! Intel先前推出了桌上型的第九代Core家族處理器,其中Core i9-9900K號稱地表最強的遊戲處理器,但是行動處理器方面呢?那些當今最強的電競筆電,GPU都已經升級到最高RTX 2080等級,但CPU還停留在第八代的最高Core i9-8950HK等級(最高4.8GHz),使得他們只能紛紛向Intel敲碗,何時才會推出9xxx系列的行動版本處理器呢? 終於,這次Intel在GDC 2019正式發表了6款第九代Core H行動處理器,依序是Core i9-9980HK (最高5GHz)、Core i9-9880H、Core i7-9850H、Core i7-9750H、Core i5-9400H、Core i5-9300H。其中最高等級的i9-9980HK,等於將之前8代的4.8GHz提升到跟桌機同級的5GHz! 這樣才像話嘛! ▼表 Intel 9th Gen. Core H處理器規格列表 這次9代Core H處理器,除了提升CPU效能支援,也將搭配新的Intel Wi-Fi 6 AX200 (Gig級無線網路),讓透過無線來玩遊戲也能享受更高效能、低延遲的體驗。至於儲存方面,也提供新的Intel Optane Memory H10,讓輕薄筆電也可以導入這種儲存加速技術。再來就是Thunderbolt 3,這次CPU雖然還沒有內建,但Intel還是希望廠商能導入就是了! 看來,那些想買8代U、RTX 20顯卡之電競筆電玩家,也許可以期待新的搭配9代U、RTX 20顯卡的全新電競筆電了! 先前Intel在GDC 2019大會之前,先放出了他們最新版的Intel顯示晶片控制中心(Intel Graphic Command Center, IGCC)影片預告,讓大家聞香一下。這次在GDC 2019大會中,Intel則是正式公佈其最新的IGCC完整畫面,以為未來Gen.11甚至Gen.12的繪圖處理器做好準備! Intel表示,在2018年以前,總共有超過10億的用戶,安裝Intel Graphics的內顯驅動程式,當時軟體的設計主力,是著重在提供遊戲玩家們,能夠使用內顯來玩遊戲的需求!事實上,許多包含LoL、Overwatch等遊戲,是可以透過調整解析度、畫質精細度,來讓Intel UHD 630這類等級的內顯,在Full HD解析度下也能擁有流暢的遊戲畫面。但可能由於Intel Graphics的使用者介面不太親和,讓大家認為Intel的內顯無法透過調校的方式,來讓遊戲表現變得更流暢,導致大家埋沒了其威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g343_uWEg 全新Intel Graphics Command Center的介紹,以及早鳥使用者募集影片 因此,2019年起,Intel表示將提供更好的驅動程式優化,並使用全新的UI (使用者介面),來讓這些既有的10億玩家,更能善用當今Gen.9 (第9代)內顯所帶來的威力,也同時為其未來的Gen.11 (第11代)與Gen.12 (第12代)繪圖晶片鋪路! 目前,全新Intel Graphics Command Center正在募集早鳥使用者,只要你是Windows 10 1709版以後的使用者,現在就可以到去下載玩玩看!只要你是使用第六代Core處理器(Skylake)以上的玩家,就可以趕快去下載了! 以下是筆者親自下載試用,發現全新Intel Graphics Command Center,確實提供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讓玩家們可以更快速來針對不同遊戲進行優化。在首頁中,可讓程式掃描硬碟裡面安裝好的遊戲,亦可自己加入遊戲,來設定細部的項目。 筆者發現能掃描的遊戲,大多以能支援Intel內顯的輕量級遊戲為主,近兩年的3A重量級遊戲可能無法找到,要自己加入才行,應該是可能GPU的Power不足,因此就算自行加入這些遊戲,也可能跑不太動。但未來也許等Gen. 11、Gen. 12的GPU推出之後,這些遊戲就可以陸續被自動掃描出來,讓3A級遊戲可以在IGCC裡面直接執行。 至於影片頁面,則是可以針對不同的影片,來做細部的調整,包括亮度、對比、色調等等。 再來的重頭戲,就是Intel的最新獨立顯示卡啦!前面說過目前Intel的內顯的確不夠力!那麼就來看看Intel將於2020年推出的獨顯吧!從透露出來的顯示卡外觀,可以看到,這張顯示卡的正面有Intel Graphics Xe的標示,正面的散熱護甲非常「厚實」,有點類似Optane的散熱造型設計,然而搭配一組散熱風扇,同樣是採用PCIe 3.0的介面設計,採用2-Slot的顯示卡寬度!背後也具有金屬裝甲設計,以防止長久安插下所造成的板彎現象! 除了高階顯示卡之外,另有入門款的版本,顯示卡長度比較短,但一樣也採用2-Slot設計。至於效能方面,就等Intel正式推出,再來為各位做實測囉! 前面說到,Gen. 11將有更好的效能。這次Intel也透露一些Gen. 11 GPU的架構細節:Gen. 11顯示晶片將採用第三代10奈米FinFET製程所設計,並將在內建於今年推出之Ice Lake處理器內。在API支援度方面,可支援DirectX、OpenGL、Vulkan、OpenCL和Metal (蘋果的介面)。由於Gen. 11等於是重新打造的GPU,能夠提升每瓦效能表現,讓新一代CPU (意指Ice Lake)的繪圖效能大大提升 (也意味著Ice Lake可能會賣更貴)! 這次的Gen. 11 GPU處理器,具備高達TeraFlops的效能。內部架構方面,從圖中可以看出Gen. 11是由8*8 = 64組EU (執行單元)所組成,相較於Gen9來說,核心運算能力提升了2.67倍。搭配增加快取,以滿足大量負載時所需要的頻寬需求。 至於其SoC設計方面,GPU所佔去的空間,比CPU核心和LLC (Last Level Cache)還多很多,中間採用Soc Ring Interconnect機制來串連。這次Intel採用Slice (小切片)的設計,而其中8組EU則是子切片(SubSlice)設計,以及固定3D功能(Slice Common),再加上幾何與L3快取等模組,來構成整個Gen. 11 GPU,看來以後要擴充EU數量,應該比以前更容易。 從下面規格表中可以看到,Gen.9 GT2的3組子切片(提供24組EU),到這次Gen. 11 GT2的8組子切片(提供64組EU)來看,效能等於提升2.67倍,使得Gen. 11效能提升到單精度1 TFLOPS和半精度2 TFLOPS的運算效能。再搭配暫存器容量從672KB也提升到1792KB,共享系統本地端記憶體也從192KB增加到512KB,以及L3快取也從768KB提升到3072KB,還有時脈提升兩倍。看來這次Gen. 11的內顯效能,值得玩家們期待! ▼表 Intel第9代GT2內顯與第11代GT2內顯的規格比較 綜合上述的介紹,可以看到Intel在這次GDC 2019發表了不少新的技術與新的訊息,以宣示他們進佔電競市場的決心!首先是行動處理器方面,當今電競筆電幾乎都是Intel CPU的天下,現在推出第九代Core H處理器,可讓整體效能再往上提升,再搭配全新Intel Graphics Command Center更親和性的使用者介面,讓既有的電競玩家擁有更好的整體玩樂體驗! 如今,CPU市場站很穩了,而SSD技術也領先群雄,就只剩GPU了!這次,Intel預計2020年將推出內建全新Gen. 11內顯的處理器(Ice Lake),以及即將發表的Xe獨立顯示卡,透過內顯+外顯同時布局的策略,來讓入門玩家、中階玩家,甚至電競玩家,在選購CPU時,也能倚賴其GPU,來打造玩家的電競神機!就看到時候Intel的遊戲效能表現,是否能讓玩家買單囉!
-
2019全新ROG筆電出爐!最強ROG Mothership與最薄Zephyrus S GX701電競筆電,揭開設計理念與內部構造
為精雕細琢出最強的電競筆電,ASUS(華碩)可說是花了不少心思,打造出玩家所需要的最強電競筆電。這次ASUS在一月初的CES 2019展中,首度發表效能可與桌機媲美的ROG Mothership GZ700直立式電競筆電,以及世界最輕薄的17吋ROG Zephyrus S GX701美型電競筆電,搭載最強CPU與GPU,讓玩家趨之若騖!此外,還有包含為FPS / MOBA而生的「ROG Strix SCAR II / Hero II」與地表最強悍的「ROG G703」,所有筆電都已經升級到RTX光追等級的規格,以因應2019年新RTX遊戲的來臨! 這次ROG發表的全新RTX系列的電競筆電,其中又以ROG Mothership與ROG Zephyrus S GX701為本次主角,並選擇於1/25~1/28 TGS台北國際電玩展優先在國內亮相,讓玩家可以親臨現場把玩。其中,ROG Zephyrus S GX701將於1月底率先上市,至於ROG Mothership則預計第一季正式推出。 以下就帶大家進入2019 ROG新品體驗會。(圖多! 慎入!) 首先由華碩設計中心資深設計經理Flyer Huang來介紹ROG的任務,以及本次兩大主角的產品設計理念。以下就透過簡報來一一介紹! 再來由華碩全球技術行銷Panda Pan來介紹ROG電競筆電產品的創新與突破。同樣以本次發表的兩大主角,來進行說明。以下就透過簡報來一一介紹! 除了上述兩款主打機種之外,華碩ROG其他家族也跟著亮相,包括針對FPS / MOBA玩家所打造的「ROG Strix Hero II / SCAR II」,以及超強悍的「ROG G703」,這些筆電都已經升級到RTX顯示卡,讓玩家能夠因應2019年新RTX遊戲的來臨!而不會屆時讓玩家年初買時很強悍,年末玩遊戲時玩得很喘。 以下就來看看這些筆電吧!
-
AMD Ryzen + Radeon火力加持、Acer Nitro 5強效3A平台展現電競筆電極致效能
AMD自從在2017年起推出Ryzen系列處理器後,主打強悍效能與低功耗,從此撼動了主流電腦組裝界的格局,該年年底也推出AMD Ryzen 5 2500U和AMD Ryzen 7 2700U行動處理器供筆電市場使用,搭載AMD Radeon Vega內顯,提供領先效能、深度娛樂體驗與強大電池續航力。 Acer(宏碁)日前推出全新電競筆電Nitro 5,型號為AN515-42,其搭載的就是AMD Ryzen 7 2700U全球最快超薄筆電處理器。除此之外,還另外搭載AMD Radeon RX560X獨立顯示卡,徹底發揮AMD 3A平台的最大信仰值。 這次小編共收到兩款Nitro 5電競筆電,不過由於內部硬體規格和配置除處理器外皆相同,因此,本文重點將著重在採用AMD Ryzen 7 2700U的版本上。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來一探Nitro 5這款低於3萬元台幣的電競筆電能為玩家們帶來怎樣前所未有的遊戲體驗吧! Nitro 5的沉穩內斂設計,從外箱上就能直接看出,外盒上僅放上簡約的「Acer Nitro 5」字樣,顯得更加精煉,內裝的配件部分,除了Nitro 5筆電本身以外,另外還有充電線和變壓器。 第一眼看到Nitro 5的外型設計其實不難看出它就是一台電競筆電,不過相對於其他同類型筆電來說,Nitro 5還是顯得相對沉穩、內斂許多。在筆電A面的視覺體驗上採用黑色類碳纖維的編織紋設計,看起來十分有質感,正中央則是放上黑色金屬髮絲紋Acer商標,在編織紋的外型設計裡,這塊Logo就顯得格外醒目有質感,四邊稜角分明,尤其是上緣部分有稍微的梯形邊框設計,給人些許硬派風格。 在下方轉軸處部分則是採用鮮紅的配色設計,營造出標準的黑紅電競風格配色,轉軸上另有刻上Nitro字樣,營造整體的質感。轉軸下方則是散熱口,採左右對稱的設計,會直接讓人聯想到跑車燈的外型,很有霸氣感。 再來看看連接埠的部分吧!Nitro 5在連接埠的選擇上給的是誠意十足,筆電的右側除電源孔和電源指示燈以外,另提供兩組USB 2.0連接埠供連接滑鼠或其他裝置使用,下方還有3.5 mm耳機孔。筆電左側的部分則是提供一組Ethernet網路孔、一組USB 3.1 Gen 1 Type-C、一組HDMI和另一組USB 3.0連接埠,整體來說連接埠的使用非常有彈性。 接下來看看Nitro 5螢幕的部分,螢幕的尺寸為15.6吋,比例則是標準常見的16:9,解析度為FHD(1920x1080),採用的面板是LCD面板,在螢幕亮度的部分表現清晰,在顯示技術方面則是使用橫向電場效應顯示技術(IPS),能提供優異的可視角,最高可達170度,幾乎從任何角度下觀看畫面,都不會有畫質色彩失真的問題,讓Nitro 5不僅可以拿來玩遊戲,就算日常看影片也能提供極高的視覺體驗。 在螢幕邊框方面,雖然Nitro 5並未追隨2018年筆電的窄邊框趨勢,但15.6吋的螢幕占比還是提供了優異的視覺體驗,同時在螢幕邊框的四角上另有墊高的貼心腳墊設計,避免螢幕直接和筆電C面的鍵盤接觸,減少潛在的刮傷風險。另外,在螢幕的上緣中央則是維持傳統前置鏡頭的配置,解析度為720p,臨時有需要時也不必擔心鏡頭角度的問題。 電競筆電要拿來玩遊戲,鍵盤本身的敲擊感就是重要的一環。Nitro 5筆電在C面的鍵盤配置上,採用標準100%全尺寸的配置,除各類功能鍵以外,也另外配有獨立的方向鍵和數字鍵區,以利一般日常或辦公使用,按鍵本身也支援紅色背光,並可藉由快捷鍵開關,在WASD四顆各類遊戲常用的按鍵上,則是另外使用紅色邊框做醒目標示,以便在暗處時仍能快速敲擊。按鍵本身的敲擊回饋感不錯,比起一般常見的輕薄筆電來說,Nitro 5的按鍵鍵程較深,敲擊起來回饋更有力,不管是要做為遊戲還是一般文書處理都十分順手。 鍵盤下方則是斗大的觸控板,採用的是Windows Precision驅動程式,因此整體的操作流暢度不在話下,玻璃質感的表面滑起也十分舒適,四周則是和按鍵部分採用相同的紅色邊框設計,為觸控板本身的外型增添了不少電競色彩。 來看看Nitro 5底板的部分吧!這邊其實也能看到不少外型設計上的硬派風格,包含上半部延續轉軸和散熱口的跑車燈外型設計,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左右兩塊掀蓋,這裡就是提供玩家自行升級的好所在啦! 左邊的部分是2.5吋硬碟的位置,小編收到Nitro 5時,其本身在儲存空間配置的規格是256GB M.2 SSD加上1TB HDD的配置,左邊這塊就是可以讓玩家自行升級硬碟的地方啦!至於SSD的部分則是要把底板整個卸下以後才能看到。在右側掀蓋下方的則是記憶體的部分,Nitro 5出廠時內建8GB DDR4-2666MHz記憶體,這裡則是另外提供兩組記憶體插槽供玩家升級,為一個十分貼心的設計。 在進行實際的測試以前,先容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次收到Nitro 5電競筆電的重點規格吧!前文提過小編這次收到的Nitro 5筆電有兩個版本,唯一不同處在於採用的處理器不同。其一為AMD Ryzen 7 2700U,另一款則是AMD Ryzen 5 2500U,兩款皆搭載AMD Radeon RX560X獨立顯示卡,記憶體則是出廠時的8GB DDR4-2666MHz配置,儲存空間方面為AMD Ryzen 5 2500U版本為128GB SSD加1TB HDD的配置、AMD Ryzen 7 2700U則是256GB SSD加1TB HDD的配置。 接下來小編將以搭載AMD Radeon 7 2700U處理器的版本作為這次測試的主要評斷重點,並另外附上另一款的測試數據供玩家參考。接著就以常見的測試軟體進行實際測試,另外也會使用目前熱門的幾款遊戲內建的跑分軟體進行跑分,以便將Nitro 5的電競效能量化。 除了常見的測試軟體以外,想知道電競筆電在遊戲的表現當然還是實際遊玩最準確,接下來我們找了當紅的幾款遊戲如《英雄聯盟》、《暗黑靈魂3》來為玩家們實際測試Nitro 5的遊戲表現。 Nitro 5針對3A級遊戲的表現,雖然畫質須調整至中或降低解析度處理,但以3萬元的入門級電競筆電來說,能有這樣的遊戲流暢度已經非常優秀了! 在軟體設定方面,Nitro 5搭載Nitro Sense和AMD Radeon驅動程式,輔助玩家快速調整Nitro 5筆電的基本設定。 另外,身為搭載AMD Radeon系列顯示卡的Nitro 5,當然也內建AMD Radeon驅動程式,在這裡可以快速針對顯示卡進行設定,包含獨立的RX 560X和Vega 8內顯皆可。 Acer Nitro 5電競筆電以硬派的黑紅電競風配色,A面放上極具特色的黑色類碳纖維編織紋,並在轉軸處使用跑車燈風格的設計,處處顯現出電競的經典風格,但又相對內斂許多。內裝上則是搭載AMD Ryzen 7 2700U處理器搭配AMD Radeon RX 560X顯示卡,運行基本的線上遊戲或是部分3A級遊戲皆游刃有餘;預算方面,Acer Nitro 5將整台筆電的價格壓在三萬以內,在入門級市場的競爭力具有極大的競爭力,對於一般休閒玩家來說,Acer Nitro 5無論是要用來玩遊戲,還是普通日常文書辦公皆可輕鬆應付,非常推薦這台效能高又容易入手的電競筆電給大家! 廠商名稱:ACER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258-222 廠商網址:
-
十銓T-FORCE DELTA S RGB DDR4-3200 16GB套裝 feat. DELTA S RGB 250GB實測開箱,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炫彩超頻記憶體模組與固態硬碟!
2018年的Teamgroup真的很努力,可以從先前6月的Computex看到所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範圍涵蓋了電競記憶體領域、固態硬碟SSD以及隨身碟等,除了前陣子推出的XCALIBUR RGB DDR4王者之劍系列外,獲得iF大賞的新版本Night Hawk Legend RGB DDR4夜鷹璀璨金也正式推出到玩家的需求點上,這次要介紹的則是囊括了與ASUS嚴格測試與認證的TUF Gaming Alliance及RGB燈效於一身的兩款認證聯名版產品─DELTA S TUF Gaming RGB SSD、DELTA TUF Gaming RGB DDR4。 先來瞧瞧固態硬碟的部分,這款T-Force Delta S TUF Gaming RGB SSD顧名思義,是屬於TUF Gaming系列的認證聯名款版本,算是Teamgroup十銓科技承繼先前推出業界首款RGB SSD的創舉之後,再次推出的後續版本,當然特別之處就在於是與主機板大廠ASUS聯名推出的版本,所以得先經過TUF Gaming Alliance嚴格測試與認證,並且融入TUF Gaming Alliance獨特的軍規迷彩風格設計,搭配上Teamgroup自家最優異的SSD RGB燈效特色,一舉打造出最強的電競固態硬碟版本。 那就來開箱看看吧,先從外觀上來看一下這款SSD就可以發現官方做了許多的用心,ASUS的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Logo當然是一定要特別標示上去的。 打開彩盒就可以看到內容物是怎樣了,看看安穩置放在中央的這款SSD,一旁還提供有專用的12V RGB轉接線材,SSD正面除了有TUF Gaming Alliance x Delta S聯名款的標示外,整體也具備了迷彩風格的圖騰設計,外觀尺寸為100x69.85x9.5mm(LxWxH),屬於2.5吋SSD規格,RGB燈效區則是目前業界最高發光佔比面積5:3設計,搭配1680萬RGB燈色顯示,可透過採用的12V RGB接頭與主機板連接(5-Pin轉Micro USB接頭),若採用的是ASUS主機板更能夠直接燈光效果同步(支援ASUS AURA Sync),透果軟體調校多樣變化,整體性的燈效表現更佳。 根據官方的規格說明,這款T-Force Delta S TUF Gaming RGB SSD內建有智慧演算法管理機制,如空間回收功能可確保運作效率、平均抹寫區塊技術與自動錯誤校正功能可以提升資料傳輸的可靠性,並支援SMART技術與TRIM優化指令,可有效監控硬碟狀態並在相容作業系統上發揮最高效能,而NCQ優化存取控制技術更能加速高速固態硬碟的傳輸與寫入效能,並有效減緩效能下降與耗損與延長使用壽命;至於讀寫速度部分也提供560/500 MB/s的高速讀寫(1TB版本為560/510 MB/s),IOPS讀寫也有90K/80K(4K Random),以SATA 3介面來說已經算是相當快的,而MTBF為100萬小時,相信可以提供玩家一定的耐用性。 另一款同樣也經過認證的則是接續之前推出的VULCAN TUF Gaming Alliance DDR4電競超頻記憶體之後,新推出同樣經過ASUS認證的TUF Gaming版本,而且是有具備RGB燈效的版本。先來開箱瞧瞧真正的面貌吧! 這款隸屬於聯名款版本中的T-Force Delta TUF Gaming RGB記憶體,同樣也是電競系列的版本,也經過了ASUS TUF Gaming Alliance嚴格測試與認證,並融合獨特的部隊軍規迷彩風格,從外觀上可以看到與先前的VULCAN TUF Gaming版本類似都採用了不對稱設計,並且以一體成型的幾何線條來構築成簡約俐落的散熱片,整體呈現出工藝與美學完美結合的新藝術立體風格。 在散熱方面也透過外觀散熱片的表面凹凸紋路來增加散熱總面積,讓採用的高效熱傳導鋁合金散熱模組可以達成更有效的冷卻效果,提供整體記憶體運作的穩定性,而且內部採用的是十銓科技用心嚴選的高品質記憶體顆粒,確保玩家在品質、效能、穩定與相容性上面的完美運作,搭配上120度超廣角全彩可變式同步燈效,讓玩家可以擁有絕佳的超頻RGB電競記憶體模組。 Delta TUF Gaming RGB電競超頻記憶體可以支援Teamgroup專屬開發的T-Force Blitz軟體來達到控制燈效的變化,目前提供多達8種的內建燈光模式,另外也可以透過ASUS Aura Sync軟體來控制燈效表現與同步燈光效果,玩家也可以依照個人喜好手動調整設定,打造自我風格的電競創造燈效表現;目前韌體內有預設有DDR4-2400、2666、2933以及3200頻率,並支援XMP 2.0與一鍵超頻等特色,提供有8GB、16GB、8GBx2與16GBx2等容量與工作電壓1.2V(2400/2666)、1.35V(2933/3200),而且同樣也是終身保固。 把這兩款TUF Gaming認證的SSD與DDR4都開箱之後,接著就是來上機實測了,為了對應TUF Gaming,所以當然也找了ASUS的認證主機板來做搭配;這次的測試平台採用了AMD Ryzen 7 2700X、ASUS TUF X470-Plus Gaming以及NVIDIA GeForce RTX 2070來作平台建置,搭配上這兩款主角,相信在效能表現上可以有不錯的成績。 首先可以看到在CPU-Z下的偵測,認證是AMD Ryzen 7 2700X以及ASUS TUF X470-Plus Gaming無誤,另外,也可以從CPU-Z的Memory與SPD看到有關記憶體的部分;固態硬碟SSD則是可以從CrystalDiskInfo中看到相關的偵測訊息,工作溫度為48度C。接著就來一一透過測試軟體做效能檢證吧! SSD的部分先透過CrystalDiskMark來測測看,從實測的數據可以看到讀寫速度有565.3、515.9 MB/s的表現,比起官方的公布數據還要高一些些。 透過ATTO可以看到最高的成績表現落在讀寫540、505.26 MB/s,從16KB之後的效能數據就相當穩定,雖然與官方的數據稍有落差,讀取部分最高只有540MB/s,但寫入速度則是有超過官方的500MB/s。 在AS SSD實測方面,讀寫為532.59、497.80 MB/s,其他的IOPS與Copy檔案複製及Compression的部分,也都算在SATA 6Gb/s的標準表現內。 這裡的讀寫測試為532.78、489.02 MB/s,也是稍微低於官方標準,但以SATA 6Gb/s的SSD版本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AJA的測試設定為1920x1080 10bit RGB,實測數據可以看到讀寫成績為533.2、500.9 MB/s,相較前面的測試數據來說,也算不錯的成績。 換到TxBENCH的部分則是可以看到讀寫表現有565.233、521.154 MB/s,跟CrystalDiskMark一樣測出有超過官方數據的成績,以2.5吋搭配SATA 6Gb/s的架構來說,已經是蠻高的效能表現了。 這邊另外提供了採用IsMyHdOK這套測試軟體的成績做為玩家的參考,一共可測試4種模式,測試長短時間也有差異,可以看到短期測試與長時間測試的效能略有些差異,但整體表現來說都有讀取500 MB/s與寫入460 MB/s以上的成績,算是比較真實的效能反應。 這裡也透過AIDA64來看一下SSD的線性讀取以及DDR4-3200的Cache & Memory選項中的效能表現為何;從SSD的線性表現都有維持在533MB/s以上來說,SSD的表現可以得到驗證,至於記憶體的部分則是看看Cache & Memory的成績就不難發現讀寫高達48546、47484 MB/s的確蠻厲害的喔。 順便也使用這款MaxxMEM來測一下TUF Gaming RGB的記憶體是否有比較厲害;從數據上可以看到讀寫有28465、29163 MB/s的表現,Copy的成績倒是達到32862 MB/s的高分,不過,如果可以提升CL時序從現有16變成14的話,相信表現應該有望再向上攀升。(另一款Night Hawk Legend的時序更低、效能表現應該同平台下會更優異) 除了效能的表現極為優異之外,當然主要具備的RGB特色也是不可少的,可對應主機板的燈光效果同步與支援ASUS AURA Sync燈效軟體,都讓這兩款TUF Gaming版本的產品更具另一番電競風格,實際的燈效表現如何,這裡也透過幾張燈效截圖來體現一二,只能說整體平台搭配起來,想不擁有個人電競風格特色也很難啊~ 在看過了這兩款經過ASUS認證的TUF Gaming系列SSD與DDR4記憶體之後,有沒有也很想擁有的感覺呢?如果想要讓RGB電競風格與眾不同、並且還能延續到2.5吋SSD的區塊,那Delta RGB系列的多款產品就是玩家的好選擇,若是想要搶搭流行酷炫的電競炫彩效果,那這款經過TUF Gaming 的RGB DDR4電競記憶體更是不可或缺的搭配好物,不論是玩家想要對應Intel或AMD平台使用都沒問題,當然這款聯名版本如果可以用在ASUS TUF Gaming主機板上的話是最搭配的了,看看直接安裝在主機板上頭的整體燈效表現,超幻彩炫光、相當迷人。 玩家如果打算跟隨ASUS TUF Gaming軍規迷彩風格,創造屬於自我風格的獨特RGB電競特色,那不妨趁著新年新氣象的最佳時機,趕快下手選購、打造2019新機體驗正是時候。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專為電競玩家而生,Logitech G Pro系列耳機、鍵盤、滑鼠開箱
Logitech(羅技)近期為旗下電競品牌Logitech G推出新的「Pro系列」電競周邊。這次Pro系列產品線全面補足,小編也在推出後不久收到Pro系列的四項產品,除了原有的Logitech G Pro機械鍵盤外,還有新的無線電競滑鼠和Hero電競滑鼠以及電競耳機。接下來小編就趕快來帶大家開箱囉! 先來看鍵盤的部分吧!這次推出的機械鍵盤全名為「Pro精簡型機械式遊戲鍵盤」,是專門為頂尖電競選手要求的標準所打造。 鍵盤採用的按鍵配置是無數字鍵台的格局,且沒有獨立的巨集鍵, Logitech表示無數字鍵台的設計是針對競賽桌而來,由於一般來說職業電競選手比賽時並不需要鍵盤右側的數字鍵台,且正式的電競比賽規定不可使用巨集鍵,因此,取消數字鍵台和巨集鍵配置應該都是根據職業電競選手的要求而來。 在鍵盤右上角的部分,有提供獨立的「遊戲模式」按鍵和「燈效開關」,遊戲模式開啟後,將關閉部分按鍵如Windows鍵,防止在遊戲中誤觸導致跳窗的可能。在燈效方面,則是採用Lightsync RGB技術,可提供1,680萬色的色系選擇,讓燈光與遊戲設定檔同步,同時也能和其他Logitech G系列產品進行燈效同步。 Romer-G按鍵軸具有雙接觸點,能加強穩固的信號,減少機械軸的雙重點擊錯誤,以維持精確度。此外,按鍵行程的僅1.5mm,觸發反應時間僅5毫秒,比起一般鍵盤的6.7毫秒反應時間更加快速。在按鍵訊號處理(KSP)方面,透過管理序列中從按鍵軸觸發到USB訊號的每一步驟,提高整體效能。Logitech G將KSP做最佳化,使其反應速度能夠更加快速。Romer-G也經過Logitech G的嚴格測試,確保每次按鍵軸都能承受7,000萬次點擊。 小編實際使用後,Pro精簡型機械式遊戲鍵盤整體的體積比起一般大型的電競鍵盤還有小得多,占用桌面空間不大。按鍵的敲擊聲音幾乎無聲,真的非常安靜,但卻沒有因為這樣犧牲按鍵行程,可看出Romer-G機械軸徹底發揮出效果。此外,整把鍵盤的外觀設計簡潔,配色低調不突兀,深得小編的心啊! 接下來看看首款以「Pro」命名的Logitech G系列耳機麥克風,同樣也是和世界頂尖職業選手合作共同設計打造。 作為遊戲耳機,聲音的表現自然要達到水準,耳機的響應頻率為常見的20Hz-20KHz,並採用Logitech的複合網格Pro-G單體,內部使用釹磁鐵,強化遊戲中像是腳步聲和槍聲的表現,另外也在使用語音通訊時可以強化聲音清晰度。Pro-G單體也具備複合網格Pro-G音訊單體,可解決通訊失真問題,同時強化低音表現和清晰度。 耳機本身相容Windows 10環繞音效功能,像是適用耳機的Windows Sonic和Dolby Atmos等等,小編自己將耳機拿來玩遊戲時,在聽聲辨位上的能力已經表現的相當不錯,在聲音方向和距離都能判定,不過開啟上述輔助功能後,在方向性和定位能力上,又再度往上提高了一些。 麥克風部分,Pro遊戲耳機本身有附可拆卸的電容麥克風,採蛇管設計,調整幅度大,響應頻率為100Hz-10KHz,收音的方式採心型(單向)模式,前端附上泡棉套,收音表現上較清晰不模糊,且傳出的聲音不會給人機械化的感覺,表現優異。隨附PC和遊戲主機連接線,配備可控制音量和麥克風靜音的線控裝置,同時,也提供PC分流轉接器,可分別提供麥克風和耳機插孔。 最後要介紹的是兩款Pro系列的新滑鼠:Pro無線遊戲滑鼠和Pro遊戲滑鼠。 按鍵配置的部分因該滑鼠適用於左右手,因此,在滑鼠左右兩側皆有配置兩個側邊按鍵可使用,按鍵本身使用最新的主要按鈕製造工藝,利用金屬彈滑來提供左右按鍵底板的張力,降低並重新調整行程和點案所需力量,結果就是每次點擊都非常精準且穩定。 感應器的部分採用Logitech G最新的Hero 16K遊戲感應器,DPI範圍最高可達16,000,最低DPI因應許多電競選手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習慣使用較低DPI,最低可調整至100 DPI,可調整幅度非常廣。無線技術部分也搭載Logitech G的LightSpeed無線技術,可提供低延遲(1ms)和穩定的連接。 再來說說另一款Pro有線滑鼠的部分吧! 兩款滑鼠皆可藉由Logitech遊戲軟體進行設定,滑鼠的所有按鍵皆可藉由軟體自行編程設定,同時也內建記憶體設定檔,隨時可戴入,不需另外重新設定。其他像是DPI範圍設定、無線滑鼠剩餘電量等資訊也同樣能在遊戲軟體中一覽無疑。 本次Logitech推出的產品除耳機以外,其他包含鍵盤和兩隻滑鼠皆可藉由Logitech遊戲軟體進行細部設定。 這一次Logitech可說是來勢洶洶啊!不管是Pro機械式遊戲鍵盤、Pro遊戲耳機還是兩款新的Pro無線/有線遊戲滑鼠,在深入和職業電競玩家交流,以了解其所需後,處處皆可發現電競玩家的精心設計,不愧是電競玩家的首選。 而這些設計即使是對於一般遊戲玩家來說,也是同樣適用的,因此,若是玩家有打算購入或升級新款的電腦周邊產品,Logitech G 「Pro系列」電競周邊產品,將會是玩家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
-
Razer Nari Ultimate電競耳機實測開箱,充分滿足玩家挑剔的耳朵!
提到電腦周邊當然不能忘記知名大廠Razer這家廠商囉!最新推出了一款專為電競玩家而生的專屬耳機–Nari Ultimate,光從外觀上就可以發現到這款超級誇張包裝的產品,整體黑色內斂大硬盒提供了玩家不一樣的感官視覺震撼,內容物也相當的與眾不同,斗大的全罩式包覆耳機,帶給電競玩家絕對優質與高階的音樂饗宴。 電競品牌Razer近日推出新款電競耳機-Nari Ultimate,是此系列中的旗艦款。使用輸出功率最大為30mW,驅動單體為50mm的釹質磁鐵。反應頻率為20Hz-20kHz,範圍越廣,聲音越有不同的細緻度。玩家使用在遊戲上,會有低音沉穩,而高音則有強大的爆發力,再搭配Razer Synapse 3軟體所內建的等化器,可相輔相成滿足玩家對各種音效挑剔的要求。 耳機頭帶正上方的Razer Logo完整的呈現出自家產品的特色,耳罩上的Razer Logo配合Razer Synapse 3可以調整發光顏色,達到RGB電競風格。機身採用鋁合金,輕巧耐用,銀色機身賦予了科技質感,美觀又得體。自動可調整式的頭帶,適合各種頭型,方便易調整,就算是下一個玩家也是輕易上手。旋轉式耳罩可以與玩家的耳朵更加貼合,方便清潔耳墊。兩側耳墊的材質加入冷卻凝膠,與皮膚貼合時會有涼涼的觸感,讓玩家減少長戴時的悶熱感。此外,為了廣大的眼鏡族群新設計了隱藏式眼鏡溝槽,戴上時不會感到壓迫感,是屬於眼鏡族的小確幸。 耳機在使用上多了方便性,可以選擇接上3.5mm的線材變成有線配置,或是使用2.4G無線訊號。左側耳罩機身上有設置麥克風靜音鍵方便一鍵開關MIC、語音/遊戲平衡鍵可以微調遊戲與MIC音量求最佳效果、可伸縮式MIC讓玩家隨時調整長度。右側耳罩機身上有2.4G USB彈簧式收納槽,不怕你搞丟接收器。再來就是這款耳機加入新的技術-THX SPATIAL AUDIO,能虛擬出5.1或是7.1聲道甚至空間音效,開啟極致音效的開關後,在遊戲內可以準確知道敵人的所在處,讓玩家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為享受完整的產品使用體驗,Razer官網有提供專屬的控制軟體SYNAPSE,讓使用者可以進行更多設定與控制,直覺式的操控,提供燈效、巨集等設定,一套軟體即可支援Razer自家的各式周邊產品,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此軟體來設定RGB燈效、音效等化器等設定。使用時記得下載並安裝此軟體! Razer Nari Ultimate結合THX SPATIAL AUDIO音效,環繞360度的音域體驗,讓敵人無所遁形,配合觸覺回饋機制,賦予了耳機全方位的定義。不管是要拿來聽歌、錄音、遊戲,音質方面表現可圈可點,若玩家你的心中有著一把非買不可的電競耳機,相信這把Razer Nari Ultimate 絕對會讓你愛不釋手!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網址:
-
小鍵盤也能有大機械體驗,Tesoro剋龍劍幻彩版TKL機械鍵盤炫光襲來
機械鍵盤的設計目前大致走向兩種設計,一是完整104按鍵配上其他多媒體功能鍵和獨立巨集鍵,另一種則是取消上述配置並將四邊框變窄,使得整體鍵盤的體積得以更加輕巧方便攜帶。 Tesoro(鉄修羅)近期推出旗下最新剋龍劍幻彩版TKL機械鍵盤,採用目前流行的簡約薄型設計,捨去數字鍵區並在四周採用窄邊框設計,讓鍵盤的體積是一般傳統104鍵鍵盤的80%,長寬比為365 x 136 mm,幾乎可以直接收納到一個小型背包中,一般日常使用時,則是可以減少桌面的佔用空間和鍵盤的重量,整把鍵盤的重量僅900公克,除此之外,使用可拆卸式的Micro-USB連接線,也讓攜帶性大增。 外型上除了整體的輕薄設計以外,鍵盤底座部分採用高強度的鋼板上蓋,讓剋龍劍幻彩版TKL鍵盤整體的質感和耐用度加分不少,此外,鍵盤本身採用人體工學設計,並且配置兩段式腳架,使用上可以根據需求自行調整。雖然鍵盤下方沒有手腕墊的配置,有些人使用時可能會因為手腕直接和鍵盤下緣摩擦,但小編自己因習慣打字時手腕騰空,較不受引響。 按鍵本身採用雙色注塑鍵帽,且為了達到輕薄耐用的目標,按鍵採用矮鍵帽設計,比一般按鍵矮近50%,但鍵盤的鍵程並未因此犧牲,仍然達到3.5mm,敲擊手感仍然不錯,這得歸功於Tesoro獨家的迅敏軸,提供更快且精準的敲擊回饋。實際使用下,敲擊手感一般青軸鍵盤類似,但敲擊聲並不會吵雜,小編私心特別喜歡這樣的平衡。不過,可能是採用鋼板配上矮鍵帽的關係,鍵盤中央位置的按鍵在敲打時,時常會聽到「鳴鳴」的鋼鐵敲擊聲,這聲音是否會影響實際敲擊體驗因人而異。 RGB燈效方面,具備1,680萬色選擇,可藉由Tesoro 360軟體進行設定,在燈效的展示上,由於按鍵部分式使用裸軸的設計,光線可以更直接的發散出來,但又不會過於刺眼,整體來說視覺感很不錯。 身為機械鍵盤不可少的巨集設定,雖然剋龍劍幻彩版TKL並無搭配獨立的巨集鍵直接使用,但藉由Tesoro 360軟體,可以讓鍵盤全按鍵自定義指令和巨集,同時,搭配Fn組合鍵,也可以直接開啟畫面錄製和背光效果。 剋龍劍幻彩版TKL鍵盤可說是徹底展現機械「小」鍵盤特性,取消遊戲玩家不常使用的數字鍵,換來的是更加輕巧好攜帶的體積,鍵帽高度雖然變矮,但卻不影響鍵盤的機械敲擊手感,這點真的很加分。 以現階段的兩種鍵盤走向來說,小編個人是比較喜歡輕巧外型的設計風格,畢竟對於大部分時間是把鍵盤用來玩遊戲的,取消數字鍵完全不影響遊戲體驗,但又能減少鍵盤占用桌面的空鍵,讓電腦桌面給人簡潔的印象,這點小編覺得很可以!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 SWIFT PG279Q螢幕實測開箱,27吋G-SYNC電競顯示器中的優質精品!
- 技嘉GIGABYTE G27Q實測開箱,27吋IPS 2K解析度搭載144Hz更新率,平面電競螢幕!
- 華碩ROG SPATHA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有線無線皆夠炫!
- 圓剛AVerMedia易錄卡C985 LITE遊戲直播擷取卡,晉升專業實況主最佳工具
- 技嘉AORUS FI27Q-X電競螢幕開箱動眼看,至尊級王者的視覺體驗!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實測開箱,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 圓剛AVerMedia LGHD2直播擷取卡GC570實測開箱,專業實況主遊戲直播神兵利器!
- 年節寒假就是要打電動、NVIDIA讓爽度更上一層樓,feat AORUS GeForce RTX 3070 MASTER 8G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ROCCAT SOVA電競膝上板實測開箱,客廳打怪練功最佳利器!